手写输入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 » 植物保护 » 正文

农药不同剂型的区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8-13  作者:荆州批发网  浏览次数:107
核心提示:  网友袁宗键发来邮件:农药的触杀性、胃毒性容易理解,内吸性、渗透性和传导性如何理解?有何区别?  答:农药的内吸性,一般指药物能被

  网友袁宗键发来邮件:农药的触杀性、胃毒性容易理解,内吸性、渗透性和传导性如何理解?有何区别?

  答:农药的内吸性,一般指药物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例如三环唑,有良好的内吸性,施药后很快被水稻吸收(1~2小时内就能吸收,所以能在雨隙施药),并在体内传导,进入稻叶表层,组织稻瘟病孢子的萌发和浸入,而该药对离体稻瘟病病菌的抑杀作用很弱。吡虫啉等农药,正是因为有良好的内吸性,所以对主要在稻株基部活动和危害的褐飞虱有良好防效,优于其他仅有触杀性能的杀虫剂。但并不是药物内心性强就能奏效,还需要有很高的活性。乙酰甲胺磷有很强的内吸性,但对稻飞虱的活性并不是太高,施药后仅对稻飞虱有一定触杀效果,进入稻株体内的药物,因浓度低,对稻飞虱没有多少防治效果。近年来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抗药性,吡虫啉对褐飞虱的活性下降,施药后的防治效果也就下降了。

  除草剂的内吸性是主要针对防治对象杂草而说的。如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有良好的内吸性,有利于将杂草连根杀死;百草枯没有内吸性,只能将喷到药的杂草地上部杀掉。当然,具有内吸性的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钠等药物同样也能进入农作物体内,只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稻、麦等农作物能使进入其体内的这些药物不发挥作用或发挥的作用较小,因而对作物本身相对安全。

  阿维菌素、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喷施到作物上后,不能被作物内吸,但药物能渗透到叶片表皮下,并形成小药包,维持较长的药效。这类药物在喷施时宜加足水量,把作物全株都喷到,以提高保护效果,充足的水量和在傍晚喷药,还能避免药液过快干掉,有利于药物向作物体内渗透。

 

 
 
[ 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帮助中心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服务热线QQ:1292594667|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292594667| 邮箱:1292594667@qq.com
主办:菜市场 地址: 菜市场版权所有
本站关键词:中国农业|农业导航|农业养殖|农业种植|农业深加工|农业行情|农业网|农业百科|农业技术|园林花卉|蔬菜种子
声明: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荆州批发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行业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