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早稻大面积成熟,趁着晴好天气,南昌县泾口乡东港村村民樊小文忙着收割自家300多亩早稻,他说:“我家种粮面积一年比一年多,粮食价格一直看涨,收入自然也增加了。”樊小文算是尝到了种粮的“甜头”。
南昌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农民种粮积极性非常高,粮食产量稳中有增。2012年,粮食总产再超20亿斤,实现“九连增”,连续十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据统计,该县今年早稻播种面积91.73万亩,比上年增加1.07万亩,预计总产达到41.74万吨,比上年增加1.72万吨。
财政投入逐年涨,粮食质量有保障
作为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南昌县在推动新型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坚持国家粮食主产区地位和肩负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两个不动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生产化规模,打造绿色高产水稻种植全国强县。
据悉,2012年,该县财政投入“三农”资金15亿元,连续三年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0.15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68.5%;建立了5个农业部早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推广早稻超级稻25万亩,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30万亩。
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同时,以市场准入为杠杆,严把粮食质量关,确保国内粮食价格稳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责任和要求。南昌县通过狠抓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全程监控工作。
“严格的监控其实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保护,这样一来,过得硬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格,农民才能增加收入。”南昌县农产品监管与市场科科长陈以荣如是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县共接受上级抽检285批次,本级抽检1014批次,检测合格率均达100%。
今年,受进口粮的冲击、大米价格疲软和顺价销售出现困难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市场粮价逐步回落至最低保护价以下的概率增大。“目前我县早籼稻市场收购价格约为每市斤1.2元,较国家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每市斤低0.12元,但是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我们的市场价格每市斤平均高出0.2元。”南昌县粮食局局长应真伟介绍说。
粮食产业链完善,转化能力得提升
南昌县粮食稳销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粮食加工转化能力的提升。
他们历来注重龙头带动和品牌塑造。目前,全县千亩以上的种养基地就有23个,大米加工企业有200多家。该县的昌碧米业还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昌碧牌”绿色大米先后被评为“中国首批放心米”、“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
“全县粮食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就在1200万-1300万公斤,很多加工企业都‘吃不饱’,需要从周边县市调入原料。再加上广东、深圳等城市争相收购,种粮农民何须担忧粮食销售?”应真伟自信满满地说道。
统计预测,到2015年,南昌县水稻播种面积将稳定在200万亩左右,水稻单产达到500公斤,总产稳定在20亿斤左右,农机总动力达到200万千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3万亩以上,新增稻谷年加工能力1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