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05 11:47:23
米价跟随稻价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江西省大米价格与稻谷价格出现了倒挂:市场上大米价格低迷不振,稻谷价格相对于大米价格较为坚挺;加工企业加工的大米成本价远高于市场所销售大米的批发价格,呈现出“稻强米弱”现象。
“稻强米弱”为哪般?“稻强米弱”对市场、加工企业、粮食流通、粮食产业会带来何影响,如何改变“稻强米弱”的局面?粮食部门、企业、商家与有关人士进行了分析。
大米销路不畅企业举步维艰
南昌市公园路是南昌较为集中的粮油一条街。这里有几家商铺出售越南大米,售价是3.4元/公斤,而国产大米的价格都在4.6元/公斤以上。商家表示,越南大米便宜,比卖赣产大米利润要高。知情人士透露,这里有不少进口大米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进来的,卖得很便宜。
低价进口大米搅市,导致籼米市场低迷。去年下半年以来,该省大米市场终端需求依然疲软,市场供给充足,价格行情整体低迷。上高县圣牛米业有限公司刘小晖介绍,他们公司加工的普通晚米出厂价400元/50公斤,运抵广州的价格为420元/50公斤,无利可言,而越南低端米运到上高县的价格3.30元/公斤。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大米销路不畅、江西中晚稻上市高开低走,省内主要产区中晚稻收购价从最初的2.70元/公斤一路下跌。去年年底,该省分两批先后在17个县(市、区)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并延长收购期限1个月。今年春节以后,全省粮食市场价格又继续一路下滑。据业内人士对当前省内外粮食市场形势的分析,由于“稻强米弱”,今年中晚稻收购也可能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江西大米加工企业生产也是举步维艰。目前,全省有1/3的稻谷加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加工企业从大米销区采购进口大米运至本地,然后再与国产大米掺兑后销售,部分用粮企业也直接以进口大米作为工业用粮使用。
进口大米冲击加工产能过剩
客观分析,赣米销路不畅、加工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多年粮食增产、库存增加、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进口大米冲击等。
因进口成本偏低,进口大米凭借其价格优势,大量进入我国稻米产销区,对国内稻米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去年我国进口大米同比增约3倍。今年以来,我国仅进口越南大米就超过了100万吨,到岸价已由4月中旬的3.36元/公斤下跌到当前的3.26元/公斤,运至江西的销售价格仅在3.4~3.52元/公斤,远低于省内标一早米、标一晚籼米的出厂价。加上大米走私现象严重,进一步压低了国内市场大米价格。
江西瑞奇期货公司总经理刘国平分析,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近些年来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此外,又以低于10%以上的价格拍卖,使稻谷市场收购价在托市价引导下有所上扬,然而销售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仍较低,难以与原粮收购价格同步。2012年,国家托市早稻价格为每50公斤120元,江西上半年拍卖均价在每50公斤105元左右。
加工企业多、小、乱,大米加工产能过剩,破坏了市场秩序,加剧了“稻强米弱”现象。目前,江西省入统大米加工企业有1200多家,加工能力3000多吨,实际产量只有1000吨左右,产能利用率只有30%。还有一个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种植成本同比提高。据江西省农业厅相关部门调查,今年,江西省早稻亩均总成本达652元,同比增45元,成本收益率下降。
均衡进口大米扶持加工企业
客观分析,“稻强米弱”有利有弊,“稻强米弱”现象缓解了成品粮的上涨压力,对稳定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江西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辛洪光认为,长期下去,大米价格老是低迷不振,甚至低于成本价,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许多大米加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企业长时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面临亏损,可能会导致整个稻米产业重新洗牌。如果大米价格持续上不去,“稻强”就会缺少基础,势必影响到稻谷价格,从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并将影响市场粮食流通。
去年下半年以来,江西产大米在广东、福建、浙江市场上受到东南亚进口大米的挤压,粮食销售出省困难,农民手上还有相当数量去年的余粮没有卖出。今年启动最低收购价后,因市场价格低于托市价,民营企业大都不收粮,农民余粮几乎全部卖给了国有粮企,加大了粮食部门的仓容压力。据了解,今年,江西省中晚稻收购仓容缺口较大。
“‘稻强米弱’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应该加以引导,逐步使大米与稻谷价格比例回归理性轨道。”江西省粮食局副局长刘福元建议,进口大米要规范秩序,防止边贸走私。在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同时,农业部门要加大科技兴粮力度,帮助农民把种粮成本降下来。只有成本降下来了,农民种粮效益提高了,产量大幅提高了,“稻强米弱”现象才可能逐步消失。
业内人士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要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轮换应进入市场交易,以带头引领市场粮价。同时,要打通当前粮食流通受阻的通道,可采用补贴销售、补贴加工企业等办法,加大销售力度,破解库存积压难题。
另外,为维护大米加工产业的发展,保障成品粮的供应,有关部门应出台临时性的政策,对加工企业予以扶持。从长远来看,要引导大米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模式,做强做大稻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