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28日,由四川省农业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座谈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在四川省崇州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侯水平等出席会议。来自相关单位的15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构建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思路,交流和总结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探索、新模式。
李周认为,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推进,我国农村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仍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农业竞争力下降的挑战、耕作强度降低的挑战、推进规模经营的挑战、推进农民合作的挑战、强化粮食消费管理的挑战、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的挑战、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挑战、农村分化与稳定关系的挑战。李周表示,中国农村正处于传统农村社区急剧分化、农民就业结构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是这个过程中的两股重要力量,市场机制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传统农村社区的分化,而政府扶持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农村社区的稳定。
据介绍,近年来,地处四川省成都市远郊的农业大县崇州市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实践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为核心,以农产品公共品牌服务、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通过对崇州市“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崇州市“1+4”现代农业模式在传统小农经营和公司农业之间找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形成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是对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修正和完善。该发展模式目标是农业稳定可持续增长,基本指向是在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基础上推动农民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形成过程及发展路径简洁且成本低廉,具有较强的复制推广的可能性。
课题组指出,从发展的视角看,“1+4”现代农业模式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第一,发展农民土地合作社不应与公司农业形成对立和排斥,应充分发挥公司在农产品价值提升、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建立公司与合作社互补性的和合作性的发展模式,使二者有机对接,融合发展。第二,应支持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如大型农业机械制造和售后服务、农业信息化设备制造和服务等。第三,进一步推动合作社的建立,通过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多样化和规模化,增强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第四,应明确土地合作社市场经营主体地位,给予合作社融资和保险优惠条件,进一步降低合作社经营的市场风险。